传统与创新从来都是相辅相成,而非水火不容。之所以难于创新,是因古圣先贤之智慧已登峰造极,今人难以逾越,大多望尘莫及,只能一味复制传承。本期主人公便不甘于此,势要做前无古人之事,一起看看他的故事。
个人简介
宝松,男,朝鲜族,1950年出生,北京人,字灏父,法号净静居士,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展示设计协会会员、中国工笔重彩画会员、中国印文化研究会会员。研习创作绘画至今已逾一甲子。
宝松先生
宝松先生出生于军旅世家,父母都是革命军人。很多人认为他应该像哥哥、弟弟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但他自幼喜爱绘画,凭借浓烈的兴趣以及强大的意志,在几十年的艰辛经历中以画修行,如今,他已成为一名足以载入史册的杰出画家。
工笔之巅
宝松先生幼年时因热爱而自学工笔,并于11岁时拜近代著名画家马晋为师。因为特殊的历史时代和生活背景使其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丰富,单纯地画马已无法展现其内心思想和所感所悟。于是,他便开始自学传统的工笔技法人物画。
他笑称年轻时的自己是“典型宅男”,可终日不出门在家画画。其父亲则认为他应到户外写生,闷在家中闭门造车,难创佳作。正是年轻气盛的他对绘画有自己独立的理解,他认为中国画要画“心中的美好”,而不仅仅画“看得见的美好”。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走出属于自己的绘画之路,创出惊人之画作。
《康熙大帝》
他认为:写生是一种对真实且固定景物进行“临摹”,会受到内容的约束和局限。相比“写生”他更喜欢天马行空地创作。因为在他的认知里:美是世间万物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物体的各自独立的“本质”。这个“本质”不因生活在同一世界而“趋同”,更不会因为各自“本质”的不同而“相互嫉妒”。由于“本质”的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所反映的因果也不同!而这个“本质”就是世间万物的“共性”:独立于其他而自由自在,独立于其他而灿烂辉煌!
“美”也可以称之为“道”“规律”“色”等等。只有能去发现万物之“本质”的人,才是真正发现“美”的人!因为,每一种“本质”皆有其生存的法则、魅力和值得敬畏的地方。能感受到这一点的人,也可以说是真正感受到了“美”。
若非如此,则一定是“故作姿态”的矫揉造作,或“故弄玄虚”的无病呻吟而已。所以说,要想知道“美感是什么”,就必须首先弄懂“美”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也正因如此,久而久之,宝松便形成了其独特的绘画理念--用画作承载思想认知与无限想象,并以此为画作的灵魂来继续绘画创作。
《奔马图》
在宝松先生三十岁左右时,绘画技艺已达到一定水平,但他还希望冲击中国工笔绘画最高点,于是,他在1978年至1982年的四年时间里,用全部业余时间独立完成了北京法海寺壁画--《帝后礼佛图》在绢本上的摹绘。诸多业界前辈,书画艺术家为其作品题跋,其中包括:舒同、王任重、黄苗子、端木蕻良、赵朴初等人。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佛教协会主席、学者赵朴初先生的题跋:是临摹,是创造,竭其诚,探其道,契其神,慧其妙,面壁坐,有止观,定生慧,现庄严。。这既是对宝松的高度认可亦是殷切鼓舞,让他更有动力在绘画之路上砥砺前行。
赵朴初先生题跋
王任重先生题跋
这幅摹绘之所以能得到各界人士认可,是因为其完成难度极大。数十位等身高的神仙人物形态各异,要在绢布上等比例缩小,将“壁画”变成一幅之前从未有过的“绘画作品”,难度可想而知。为此他无数次到访法海寺对临描绘、做图示色标。历时4年,最终完成这幅摹绘巨作,可谓传统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巅峰之作。
《法海寺壁画-帝后礼佛图》
惨重代价
得到各界人士认可的同时,宝松先生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由于用眼过度,导致原本患有眼疾的他在32岁时,就戴上了高度老花镜,即使这样,视物仍然是模糊的。眼睛对于一名画家的重要性无需多言,那时他几近崩溃,曾一度陷入痛苦的深渊,更是想到出家寻求解脱。一天他来到广济寺拜见时任住持大和尚明哲法师,将事情原委及当时的痛苦和希望“出家”的想法向法师诉说一遍。法师闻其过往,要观其画作。
在观其画作后深为震撼与感动,便问宝松:你可知你的画为什么好吗?宝松答:是不是我比他人刻苦?明哲法师说:不全是。你的画之所以好,是因为在你的画上附着着你的生命和眼睛!你现在感觉眼睛不好了,是因为画作与你生命的一部分永存。明哲法师的一席话,顿时令宝松开释了。此后,明哲法师收其为俗家弟子,赐法号“净静居士”。愿其心地干净,思想纯粹;心境沉静,境界平和,进而更好地创作绘画作品,成为真正的艺术大家。
宝松先生与明哲法师合影
创新突破
要想使“画面活起来”,就必须摆脱“底稿”的约束!宝松先生首先尝试“不用稿子来画工笔”。其难度可想而知。他在绢本上,熟宣纸上均练习“脱稿白描”,并取得了很大成功。虽然摆脱了稿子,可画面仍然没有“活起来”,其真正原因在于:大写意可以做到“毫无顾忌”“酣畅淋漓”“自由豪放”的境界。如果能将这一点融进传统的工笔人物画中,是不是可以改天换地呢?于是,“用生宣纸画工笔人物画”便成为了宝松心中的终极目标!
生宣纸和熟宣纸、绢的最大区别是在于落笔后墨汁在纸上的形态与走势。后者经过明矾处理,纸质产生变化,致使墨汁不会肆意晕染;前者则因为纸质特性,墨汁势必会晕染,且线条极难控制。而这正是他要突破之处,亦是需要面对的挑战之所在。对工笔画稍有了解的人就会明白:要想在生宣纸上画工笔画有多难,下笔重了晕墨;下笔轻了断线,力度要恰到好处,运笔要行云流水。每一处线条都是一气呵成。要摆脱底稿,还要在生宣纸上描绘、着色,诸多难点让无数人望而却步。他却迎难而上,要做那个“敢吃螃蟹的第一人”。失败就意味着前功尽弃,这就要求创作者有极强的绘画功底和强大的信心与高尚的情怀。
宝松先生在生宣纸上画工笔
经四十余年的艰苦修行,宝松先生成功了。世人对其作品赞誉有加,称其做到了他人三个“不可能”:第一,其工笔画工细致到他人不可能;第二,其写意画奔放到他人不可能;第三,其画风多样到他人不可能!他用自己的生命、情怀和造诣展现了华夏文明中最为辉煌的中国绘画博大生机和这个璀璨文明无比深厚的潜能以及能继续发扬光大的可能!他一生的努力、奋斗、修行和探索最终使他成为了在生宣纸上画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历史第一人。
《八十七神仙卷》据传为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制的一幅绢本白描长卷,该卷以道教人物为主题,描绘了天庭朝会的盛大场面,绢本纵30cm,横292cm,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以黄苗子、杨仁恺、徐邦达等人为代表的“宋派”则认为该画作创作于宋代,并认为是《朝元仙仗图》的摹本。画中共计87位道教神仙人物,原作是黑白描线,绘于绢本之上。为了创新突破,他在纵1m,横20m的高丽纸(一种生宣纸)上临摹并着色。没有底稿,徒手对临,成品与原作神似,又并非完全一致,形成了神似吴道子,却是宝松作之独特风格。摆脱了底稿的束缚,融入了自己的思想,灵动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神仙朝会盛大场面,偶得之作彰显作品独到而难以复制的生命力,令观者无不拍案叫绝,也正是画作灵魂所在。
《八十七神仙卷》宝松先生绘
“封笔之作”
历经沉淀,其重彩工笔绘画技艺炉火纯青,更有散文家感言:其作品穿越先辈,当世者无出其右。至此,他仍不满足于现状,持之以恒地在绘画技法与材料上钻研。而中国绘画史千百年来一直有所传承,可谓千篇一律,少有创新,但不乏绘画大家。当时正值而立之年的他苦思冥想要在绘画上有所突破,不做拾人牙慧者。有写意绘画功底的他突发奇想,能否将写意线条的灵活运用于工笔画?有了这个想法后,便开始了无数次的尝试。
在身患眼疾的情况下,他佩戴高度眼镜,同时使用放大镜,再凭借多年绘画的功底与细致柔和的感觉,坚持完成了另一幅巨作--《佛祖讲道图》。其中涉及人物有释迦摩尼佛、两位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两尊护法,两为力士,一象一犼一龙,每位人物、神兽都有其特点,栩栩如生,大到服饰,小到发丝,每处细节精益求精。也正是因其细致入微的刻画,使其双目不堪重负,迫于无奈,题跋时声明《佛祖讲道图》是其封笔之作。
《佛祖讲道图》
学无止境
为了寻求突破,他多次赴美学习借鉴油画绘画技法,经过学习,其油画作品也十分了得,曾与多位美国顶级运动员跨界合作,其为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设计的艺术画作品更是得到本人认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执着于中国传统艺术。一段他总是反复做同一个梦:一团白雾飘至眼前,转瞬间幻化为观世音菩萨,同时照亮了周围,一时间显现众多形态各异的恶鬼;观世音菩萨在森林里与三界众生交流、对话;观世音菩萨在法界与诸多菩萨、佛陀、罗汉谈经论道。这三个场景反复出现在其梦中,尤其是第一个场景。
《乔丹时代》
再现梦境
回京后,那场梦境像是某种指引,或是某种使命,已封笔的他决定用画作呈现。梦里的画面之大,内容之多,需要更大的生宣纸承载。正在其一筹莫展之际,突然想起母亲生前为他留下的超大尺寸生宣纸。他赶忙找了出来,丈量后足以承载梦境之画。他开始着手在生宣纸上画工笔,呈现梦境。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幅巨作--《观世音鬼域度厄图》。鬼域不比人间,皆是大非大恶、十恶不赦之辈,即便观世音菩萨现世于前,仍面露狰狞,凶神恶煞,甚至在行苟且之事。恶俗缠身,冥顽不灵,实难改邪归正,需要菩萨点化指引,方有转机。
《观世音鬼域度厄图》
不久后又完成了《观世音灵界说法图》,在森林之内,观世音端坐其中,为四面八方到访之生灵讲法,劝众生诸善奉行,诸恶莫作。作品中人物、动物、生灵共计150余位,每个角色神形各异,看上去各怀心事。画中有一只乌鸦,神情十分懊悔。它前世是一位面容姣好并拥有天籁之音的女子,因心生嫉妒屡屡作恶,今生转世为形象难看,声音难听的乌鸦。画作背后的故事源于作者的思想,正因于此,画作才有了灵魂。
《观世音灵界说法图》
他时常在知乎上与网友互动,其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如何能让所画内容更加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认为所谓“画得好”仅是画功的体现,尚未达到“活”的程度,若想让绘画作品“活起来”,要注入思想,赋予灵魂。这幅《观世音灵界说法图》完美地呈现了其理念。观者在读画时,可用自我思想理解画中生灵,思考作品寓意,这样就化现出千万个不同的灵魂,而他只是将一幅幅赋有灵活的绘画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
完成这两幅巨作,十分耗费元气,修养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又起笔第三幅巨作--《观世音天境论道图》,这是其梦境中的第三个场景,现已到收尾阶段。面对世间无常,无论是疫情还是战争,唯有以善止恶,才能换来真正的世界和平。画作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先贤大德,东方西方精神领袖,多达百余位,画功之精细,画面之震撼,画意之高远,令观者钦佩折服。
《观世音天境论道图》
创作动力
宝松先生,用其绘画,讲述着华夏文明的美丽辉煌,用自己的努力展示着中国画的传统和新生命以及中华美术的博大生机。如今他年事已高,在他一生的艺术创作中,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虽患有眼疾且行动不便,本可高枕无忧,饱受赞誉,但他不甘于此,而是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对绘画事业满是热爱,对追求突破锲而不舍。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只求在中国绘画史上书写新篇章。砥砺前行,不问功过,穷极一生,潜心创作,做到问心无愧,成绩自有后人评断。
宝松老师创作作品(时72岁高龄)
他想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传统绘画之美,美在何处。在美学习期间,当他发现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十分受西方人欢迎,甚至钦佩时他恍然大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世界艺术殿堂中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高度认可和无上推崇对其触动极大,促使他回国后持续创作,发愿要让更多人看到华夏文明之光。与此同时,他希望找到传承人,这对他而言无疑比绘画创作更难。绘画天赋、绘画热情、创新意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高度认可,缺一不可。余生他将竭尽所能,为绘画艺术奉献全部,希望更多人看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好,若能遇良才予以传授,使其绘画技艺传承于世,将此生无憾。
《金地十八罗汉》白描
艺术成就
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达到一定高度,吃透基本理论,才能谈创新,否则都是无稽之谈,甚至的哗众取宠式的博眼球而已。在生宣纸上画工笔写意画需要极强画功与极大天赋的,画作呈现出的真实而自然的写意感是熟宣纸上无法完成的。其画作蜿蜒交错的线条,大胆前卫的用色,创造了生宣纸上画工笔重彩的奇迹,令人耳目一新,可谓前无古人后难来者。构图布局满而不杂,线条设计繁而不乱,令人显赏心悦目,供观者畅想传统绘画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绘画主题与立意透露着作者对当今世界的思索、对因果轮回的忖度。他吃透了传统绘画技法,结合自身理解与创新突破,清晰认知自我,呈现于画作,展现出作者的当代文人精神;传递出古圣先贤之高明;蕴含着对世间万物的敬畏与纯爱。
嗣妙独家福利
嗣妙独家福利
留言集赞免费获得宝松×嗣妙独家福利
参与方式
将此推文转发至朋友圈(不得分组),
并在文章留言区写下留言,
留言赞数前5名(最低40个赞)的小伙伴
将获得相应奖品
福利
《达摩悟禅图》宝松 限量签名版画(市值1200元/幅)
集赞活动截止时间:2022.07.15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嗣妙所有
原创 :::嗣妙人 嗣妙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