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特约记者林霖11月3日报道】旅美画家宝松“心相--宝松的艺术”画展10月29日起在北京银帝艺术馆展出。展览重点展出了宝松历时四十载探索出的在生宣纸上徒手白描、工笔重彩人物的部分作品。
熟悉中国绘画的人都知道,千百年来画家绘制工笔重彩时一直使用绢本或熟宣纸。因为生宣纸作画,墨汁势必会晕染,且线条极难控制。为了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宝松探索出一条新路--摆脱底稿,在生宣纸上绘制工笔中彩人物画,绘出中国画的“神韵、意象”故事。
在本次展览现场,生宣纸绘制的工笔重彩人物《十八罗汉》系列画作格外引人注意。宝松费时三余载方完成这一系列作品。他将感悟与情感融入画作,通过画作与观者“对话”。日前,宝松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讲述其亲历中西文化“碰撞”,将东方“神韵”融入西方主题创作的故事。
中西绘画的“碰撞”
宝松生于1950年,7岁学习中国工笔画,11岁拜师画家马晋并成为其关门弟子。从1978年到1982年,从28岁到32岁,宝松历时四年完成了北京法海寺壁画在绢本上的摹绘,打下了深厚的绘画功底。“千百年来华夏文明魅力,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读不懂其中的灵魂,便无法谈中国画的传承,更无从创新。”宝松说。
在宝松的人生轨迹中,非常重要的“一笔”便是他旅居美国二十余年的经历。他探寻中西方绘画“差异”,也在“差异”中碰撞出创作的花火。
10月31日,旅美画家宝松在北京的工作室内向侨报记者介绍其画作《回娘家》。(侨报特约记者王泽摄)
1993年9月,宝松来到美国,希望增进自己绘画技艺的同时,也能够对西方艺术有更深了解。他曾在采访中谈到:“我一开始用油画与西方艺术家交流时,他们没有太大感觉,但当我用中国画与他们交流时,他们感受到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并为之震撼。”
“艺术不分国界,差异也能引发彼此的好奇心,并迅速展开话题。”在谈及中西绘画差异时,宝松表示,中国绘画注重“意境”,讲究的是“情怀”;而西方绘画重“形”求真,讲究的是透视、空间、比例等。
来美国之后,宝松画的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是《回娘家》。画面整体颜色艳丽明快,似乎不是一张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但它在线条技法、颜料纸笔,以及小毛驴、胖小子、虎头帽等传统元素运用上,又确实是一张中国画。“这幅画体现了我当时心情,希望有一天带着自己的艺术成果和人生感悟回到中国。”
以画会友,读懂彼此的“心声”
在美国期间,宝松创作的画作既有反应他对西方感恩节思考的作品《最后的印第安人》,也有即兴的《牛仔女孩》等。
绘画《牛仔女孩》源于与一位意大利裔美国籍女画家的“争论”:如何用中国绘画的“线描”来呈现西方的人和事物?多说无益,现场作画,一切见诸于笔端。“整整一个下午,我用中国纸张与‘白描’技法讲述一个‘西方女孩’的故事,不起底稿,一气呵成完成作品。她的状态也从质疑、震惊变为佩服,而后我们也成为朋友。”
宝松也曾为美国著名橄榄球明星约翰.麦基(John Macky)创作《橄榄球·美国的骄傲》,为美国篮球巨星乔丹(Michael Jordan)创作《乔丹时代》。两幅画作均通过艳丽的颜色和“平面分割”的技法来增强画面的动感与层次,突显运动员的特性。“乔丹是我心中的篮球明星,我用自己的画笔讲述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以及他离开球场时的遗憾。这幅画也经由约翰.麦基引荐,给乔丹本人看过,他非常喜欢。”
旅美经历,让宝松对中西绘画都有了更深理解。中国画的技法与呈现得到国际市场认可,让他为中国传统文化深感骄傲,另一方面他也将西方绘画丰富的色彩运用其中,学习融合与创新。
本次展览为宝松回中国后的首次画展,正如展览的主题“心·相”--宝松的心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渴望与中西观众用“心”对话。(完)
来源: 侨报网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